目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部分 创新中心情况概述. PAGEREF _Toc357590611 \h 3
一、其本情况. PAGEREF _Toc357590612 \h 3
二、中心历史. PAGEREF _Toc357590613 \h 3
三、中心目标. PAGEREF _Toc357590614 \h 3
第二部分 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 PAGEREF _Toc357590615 \h 5
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PAGEREF _Toc357590616 \h 5
(一)、建立规范的日常管理制度. PAGEREF _Toc357590617 \h 5
(二)、建立完备的培训制度. PAGEREF _Toc357590618 \h 6
(三)、建立规范的中心交流与研讨制度. PAGEREF _Toc357590619 \h 7
二、支撑工程教育改革. PAGEREF _Toc357590620 \h 9
(一)、积极承担本科实践教学工作. PAGEREF _Toc357590621 \h 9
(二)、积极承担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工作. PAGEREF _Toc357590622 \h 12
三、扩大对外交流与服务. PAGEREF _Toc357590623 \h 15
(一)、承担中加国际CDIO交流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 PAGEREF _Toc357590624 \h 15
第三部分 创新中心的成效. PAGEREF _Toc357590625 \h 17
第四部分 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 PAGEREF _Toc357590626 \h 17
一、硬件设备台套数不足. PAGEREF _Toc357590627 \h 17
二、实验场地比较拥挤. PAGEREF _Toc357590628 \h 18
三、工作人员不够. PAGEREF _Toc357590629 \h 18
四、运行经费有限. PAGEREF _Toc357590630 \h 19
第五部分 创新中心的发展构想. PAGEREF _Toc357590631 \h 20
一、基本设想. PAGEREF _Toc357590632 \h 20
二、新增场地的现状. PAGEREF _Toc357590633 \h 20
三、新增场地的规划. PAGEREF _Toc357590634 \h 20
四、经费来源. PAGEREF _Toc357590635 \h 20
附件一、改造后整体图. PAGEREF _Toc357590636 \h 21
附件二、新增加平面布局图. PAGEREF _Toc357590637 \h 22
第一部分 创新中心情况概述
一、其本情况
地点:汕头大学科技楼1楼
面积:1210平方米
人员:7人(专职2人),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1名,工作人员5名
设备:30台套
交流区:4个
创新中心目前拥有研讨、机械加工、装配调试三块功能区,配备有机械加工设备约30多台套,涵盖车、铣、刨、磨、钻及数控加工等多种机加工工种,可完成常规的加工及装配工作。
二、中心历史
机械电子工程系CDIO创新实践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创建于2011年,位于科技中心一楼,其前身为汕头大学模具CAD/CAM中心,后因各种原因,模具CAD/CAM中心划归机电系使用。
2010年在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省教育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项经费,对模具CAD/CAM中心的部分土建及用电进行改造,以机电系原机械加工实验室的设备为主要设备,并增加购进部分数控车床等加工设备,建成机电系CDIO创新实践中心,于2011年10月份投入使用。
三、中心目标
中心宗旨:为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一个自主研讨、自主创新、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
中心定位:工学院EIP-CDIO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支撑场地
中心目标:成为具有先进培养理念和实施方法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中心使命:以各级设计项目和竞赛项目为载体,通过“C-D-I-O”的全过程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图1.1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的基本情况图
第二部分 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
中心运行一年多来,在院系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悉心指导下,以及相关专业老师的积极支持下,中心逐步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方式、服务学生等方面有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一)、建立规范的日常管理制度
中心自建立以来,在中心主任的带领下,中心建立了各项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规程,保养记录等各项制度,保证中心开放的正常进行。
图2.1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的管理制度
(二)、建立完备的培训制度
1、提供学生技能培训,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操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中心实行门禁管理并为学生全天候开放。为更好地保障中心开放的安全性,中心定期组织各个年级的部分学生参加机床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和加工工艺的指导,并争取使参加培训的学生能获得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努力提高学生独立操作机床的能力和制作工艺的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本期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数有42人,每人培训时间为120学时,共5040人时,培训总天数共180天。通过培训,可提高学生对项目的实际加工制作能力,提高加工工艺技术,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学生在中心使用机床设备的危险性。
中心已组织一批学生19人参加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取车工资格证书(五级),第二批的培训工作也在陆续进行中。
图2.2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的学生技能培训(添加技能培训、辅导及考核的相关图片)
2、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为适应工程教育改革及实验、实践技能培训及教学需要,中心人员积极参与业务学习及培训,近二年来已有多位老师获得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技能资格证书,更好地为本科学教学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2.3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表2.1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请添加)
序号
|
姓名
|
职业资格
|
获得年度
|
1
|
陈章林
|
二级/技师
|
2011
|
2
|
谢旭亨
|
三级/高级技工
|
2011
|
3
|
吴保昭
|
四级/中级技工
|
1999
|
4
|
陈跃涛
|
五级/初级技工
|
2013
|
5
|
谢旭亨
|
技师(数控加工)
|
正在参加技能培训
|
6
|
吴保昭
|
三级/高级技工
|
正在参加技能培训
|
(三)、建立规范的中心交流与研讨制度
1、积极开展多方位内部研讨,启发新思维
创新中心自建立以来,积极开展多方位内部研讨,启发新思维。比如:
l 积极组织实验教学及技能操作培训的内部经验交流,提高实验教学及技能培训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实验教学及学生课外项目设计等。加部分图片)
l 建立实验教学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协助理论课老师更好地完善本门课程的授课安排;
l 参照ISO管理流程要求,按中心的设备维护保养规程要求,积极组织对设备维护、保养研讨交流活动,
为开放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增加维护保养的研讨图片或现场图片)
l 针对CDIO中心全天候开放,机床设备非工作时间无人监管的情况,中心多次组织内部研讨,最终提出“持证上机操作”的执行方案,并组织开展对各年级学生操作培训工作,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技能鉴定考核,部分学生已经取得相关的技能等资格证书。同时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申请研究生助管员协助中心管理人员的相关管理工作。(增加学生技能证书图片)(学生技能证书还未发)
图2.4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的教师研讨会 (请添加图片,增加部分其他研讨图,包括老师与学生一起的研讨,这二张图都是同一次研讨)
2、积极对外交流,开阔视野
去年在院系领导的带领下,中心组织部分人员到其他高等院校参观学习,借鉴对方实验教学、管理及服务的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结合学校的ISO管理流程,积极开展研讨及交流活动,提高了教学指导能力及服务意识。(增加图片,包括技校参观学习的图片,或工厂参观的图片)
表2.2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对外交流一览表(请添加,增加部分我们出去交流的内容,增加本学期中加交流项目)
序号
|
交流学校
|
时间
|
主题
|
01
|
越南胡志明市科技大学
|
2012.10.30
|
|
02
|
西安交通大学
|
2012.11.07
|
|
03
|
南京工程学院
|
2012.11.21
|
对外交流示范中心建设经验
|
04
|
国家科协、市科协、研究院
|
2012.12.03
|
|
05
|
厦门大学高教所
|
2012.12.12
|
|
06
|
华北科技学院
|
2012.12.25
|
|
07
|
江西理工学院
|
2013.03.22
|
|
08
|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
2013.03.29
|
|
09
|
贵州理工学院
|
2013.04.08
|
调研CDIO工程教育改革
|
10
|
中加交流项目
|
2013.05.04
|
CDIO教学项目
|
11
|
省教育厅
|
2013.05.27
|
|
上图最后一行格式不对,重新调整。2013年,只有3次交流吗?如果可以的话,我准备只填2013年主要的交流项目。其他年度的不提了。表2.2写为2013年主要。。。。。。。。。。
图2.5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的部分接待情况(请更换图片,增加中加交流项目及我们出去交流的照片,图2.5为什么叫基本情况图?,有点不对啊。)
二、支撑工程教育改革
(一)、积极承担本科实践教学工作
l 中心目前主要承担《金工实习》、《工业生产过程》、《计算机数控机床》、《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特种加工》以及CDIO一、二级项目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及项目加工制作等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
l 中心自建立以来,解决了《计算机数控机床》课程实验以前只能电脑仿真,无法进行真正加工的问题,虽然设备的台数不多(只有3台),但最少可以真正开设相关的实验项目,解决了以前采用计算机模拟代替实验的实验过程。
l 中心同时解决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部分测量实验以前只能蹲在阴暗角落进行实验的问题,也解决了实验的分组人数,为机电系CDIO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l 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每年约有3000多人次在中心参与本科教学实践活动。
图2.6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的加工中心操作培训
图2.7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的普通机床操作技能培训
图2.8 同学们在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学习与研讨
中心自成立以来,采用全天候开放管理模式,学生通过门禁管理系统,可自由到中心进行研讨、装配等教学活动。学生研讨过程热情高涨,实验室利用率高。主要的活动包括:
l 到中心参加开放的人数年均约6896人次,其中本科教学开放约3065人次,项目开放3831人次;
l 机床设备使用总机时约6057小时,其中本科教学所用机时2769小时,项目活动所占机时3288小时。
年均合计使用人时数为14795小时。以上数据的背后体现了本系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参与各类项目竞赛的热忱度。
图2.9 机电系CDIO创新中心教学服务学时数分布
(二)、积极承担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工作
l 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实物组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广东省省赛一等奖4项,省赛二等奖1项,省赛三等奖1项。
l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中获全国初赛一等奖1项,全国初赛三等奖1项,全国决赛二等奖1项;
l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东赛区中获得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l 第八届CDIO国际会议学生作品CDIO竞赛中汕头大学作为唯一一支获得参赛资格的非英语国家代表队,凭借项目的创新性、趣味性以及同学们的认真态度和大胆脱俗的展示方法荣获——“High
Commendation of the CDIO Academy”。
在中心提供优质服务的推动下,学生积极到中心进行研讨、项目设计、操作培训、项目制作等活动,活动热情很高涨。
但由于中心场地的限制和设备台套数不足等客观原因,高峰时期出现学生在中心排队等候的现象。(增加部分排队或在中心外面研讨或制作的图片)
图2.10 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研讨创新项目
图2.11 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研讨创新项目
图2.12 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研讨创新项目

图2.13 指导教师在与学生研讨创新项目
图2.14 中心同学参加的各种科技竞赛

图2.15 中心同学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的作品
三、扩大对外交流与服务
(一)、承担中加国际CDIO交流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本次或上次MIT交流项目的制作图内容及图片
中心每年承担由教务处组织的中加交流教学项目的实践教学环节部分,历时约1个月,约1200人次。
通过项目的教学交流,使得学生能有机会接触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感受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学习吸收海外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此锻炼学生对外交流沟通能力和促进各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先进本科教学提供了支持。
图2.16 中加国际CDIO交流项目制作现场
图2.17 与MIT举行CDIO合作项目研讨会
图2.16 中加国际CDIO交流项目现场(有其他照片吗,最下的二张换掉,特别是左下角的那一张)
第三部分 创新中心的成效
在院系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及EIP-CDIO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中心始终朝着成为具有先进培养理念和实施方法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竿头日进。
l 截止2013年5月底,本中心参与制作指导的比赛项目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6项,省赛二等奖5项,省赛三等奖2项。
l 改建之后的CDIO中心面积扩大至1210平方米,大大改善以往学生的参赛作品无处加工或排队加工的拥挤现象,也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科技项目比赛的热情。
l 制作指导参与国际会议竞赛喜获好评:第八届CDIO国际会议学生作品CDIO竞赛中汕头大学作为唯一一支获得参赛资格的非英语国家代表队,凭借项目的创新性、趣味性以及同学们的认真态度和大胆脱俗的展示方法荣获“High Commendation of the CDIO Academy”。
l 自2012年10月份至2013年5月底,首期第一批参加技能培训班的19名学员,顺利通过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考核鉴定,获得车工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达100%。
第四部分 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
中心将继续本着为我系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营造一个自主研讨、自主创新、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而不断努力。同时我们会对中心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不断地寻求解决的方案,但也存在中心本层面无法解决的困难:
一、硬件设备台套数不足
中心的教学任务中,有关金工实习环节,目前表面上看,车、铣、刨、磨、数控加工等操作实践环节都能进行,但由于设备台数的原因(部分设备只有3台套,甚至只有1台套),因此金工实习只能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尽管这样,每台机床设备仍有2-3人共用一台设备,特别是较实用的数控加工设备,例如数控加工中心设备只有1台套,使用高峰期都必须预约排队。这样使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拟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增购2台数控加工中心设备及3D打印机设备,以满足本科教学及项目开放的需要(设备申购项目已经学校审批,正进行申购阶段)。
由于设备原因,目前《特种加工》课程实验项目仍无法开展,只能采用工厂参观的办法。
另外,中心大部分机床设备均为90-91年购置的教学设备,设备已经较为陈旧,可靠性和安全性已经较差,为适应优秀本科教学要求,部分设备在先进性方面还有待更进一步提高。
二、实验场地比较拥挤
中心目前虽然有1千多平米的实验场,但由于设备占用面积极较多,而且还必须留足安全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要留出部分空间作为研讨区,因此,即使有更多经费增购设备,实验场地也无法安放,因此,实验场地问题更影响实验室的开放使用。
另外,中心目前设置开放的四个研讨区最多可容纳52人,但随着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高峰时期中心研讨区需容纳的人数可能达到100人;在下阶段的规划中将新增飞行器、机器人、先进制造区等功能区,以满足教学及项目设计、实践的环境要求,研讨区的场地规模亟需扩大。
目前中心的场地规模已严重阻碍中心下阶段的发展规划。就此中心提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若条件允许,本中心申请拓宽场地面积以满足日渐增加的教学设施和新增功能区对场地的需求,同时也保证有足够的实践空间供学生进行研讨和调试项目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中心在开放上的普及度。
三、工作人员不够
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人,另外有3人是兼职人员,涉及车、铣、焊接、数控加工等工种。因为3位兼职的中心人员每人在机电系最少都还要分管2个以上的实验室,并且最少每人每年都有3门以上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且由于设备台数、实验室面积同时为了保证最基本的实验教学质量要求,因此每个实验分的批次比较多,实验教学任务已经相当饱满,有时夜晚、周六、周日都还需要安排进行实验。
中心目前最少缺少一位电工技术人员(有上岗证),以保证CDIO一、二级项目及学生课外活动项目的工作需要,保证开放的安全进行。上学期一级项目进行过程中,部分学生作品需要安装连接三相电源,由于时间较紧,参与的学生数也较多,检查时经常出现安全隐患。
所以有可能的话争取引进一位电工人员(带操作证,可采用临时工性质引进)
四、运行经费有限
1、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到2012年底,中心没有独立的运行经费,所有的运行经费都从机电系的低值经费开支(机电系全系每年的低值经费只有约2.5万元),无法满足中心全天候开放要求。
2、2010-2012年,中心每年的维护保养及维修费平均每年实际开支约1.2万元。
3.2010-2012年平均工具材料费实际支出约1万元。
4.为了安全开放及提高学生操作技能需要,中心每年有计划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并参加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技能鉴定考核。在校、院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获得学校专项预算经费支持15万元,用于技能培训,中心制度及信息建设计、设备维护保养、工具材料的更新等。2013年中心的运行经费足以维持中心的正常工作,但专项经费学校能否长期支持?
第五部分 创新中心的发展构想
一、基本设想
目前中心占用科学院底层约四分之三的面积,共计一千二百多平米,如果学校用房允许的话,机电系拟对剩下四分之一的面积(约6间独立室)进行改造,并与机电系CDIO中心连成一片,改善原中心空间使用拥挤的现象,更细化各功能区的布局,使中心的规划更加完善。这一部分重新写。
二、新增场地的现状
拟对其改造的科学院底层(剩余四分之一面积)目前总共有六间独立室:1间动力测试实验室(由机电系使用)、2间杂物储藏间(由科技中心使用)、1间资料室(由科技中心使用)、1间科学院党总支室(由海洋所使用)、洗手间(1间)。这一部分重新写。
三、新增场地的规划
以解决机电系的用房紧张等问题。相关规划平面图参见附件一、二。
四、经费来源
1、改造经费,在教务处的主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学校计划设入到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及提升计划项目约600多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环境改造及设备更新,教务处正在向学校争取,使本科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常态化的规划。
2、由于CDIO中心建设二期工程用房规划未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许可,因此,2013年实验室环境改造专项目经费未对CDIO中心支持。教务处建议先申请用房然后再申请改造经费。
附件一、改造后整体图
附件二、制作研讨区
附件三、预增区域
附件四、装配调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