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介绍
友情链接

 

 

一、汕头大学简介

汕头大学 (STU)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属“211 工程” 重点建设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高等院校。学校座落在海滨城市汕头的西北区,占地面积1920.18亩,总建筑面积44.84km2,校园依山傍水,建筑风格优雅,被誉为“高校建筑之花”。

汕头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广东省(或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 个,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4 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实验教学中心基本情况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创立于1983年汕头大学生物学系的生物学实验室,1997年由生物学系、化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联合成立汕头大学理学院,2003年正式成立“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达到优秀等次。

“中心”由理学院生物学系教学实验室、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与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三部分组成,直属汕头大学理学院和资源管理处领导。

2006年,李嘉诚基金会投入约330万元对“中心”进行装修,配置先进的实验桌、水电、通风等设施,使实验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实验用房面积约5880平方米,设备台套数3199件,设备总值 4891.63 万元,其中 10 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 74 台;2009年,“中心”得到了省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其中500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2010-2012年还获汕头大学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 64.18万元。

理学院生物系基础教学实验室约有1400平方米的实验空间,包括普通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高级生物化学实验室、生化药物技术实验室、生物技术大实验实验室等。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由校本部实验室和南澳临海实验站两部分组成,室内总面积约 1980 平方米、试验海域10公顷。

生物医药与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拥有一整栋四层楼的独立建筑,共有2500平方米实验空间和500 平方米的办公和会议空间。 
 
三、人员组成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36 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人员为 61 % ,有高级职称人员超过 70 % ,含博导 8  名,硕导 21  名,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 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 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 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 省级培养对象3 名、校级培养对象5名、汕头市拔尖人才3名,平均年龄43岁,是一
支结构合理、年轻化的队伍。

“中心” 专兼职教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科研带动教学,近5年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 99  项,到位科研经费 5651.67  万元;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 PNAS( 美国科学院刊)、J Biol Chem 、Biomaterials等SCI 刊物发表论文 75  篇,平均影响因子2.95 同时,获国家发明专利 5  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9 项。 

中心主任章跃陵教授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汕头大学优秀教学奖、汕头大学教学成果奖等获得者,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生物技术分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近 5 年来共承《生物化学》、《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后基因组学》、《现代分子免疫学及其研究技术》、《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等10余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17 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4名,其中11位硕士和1位博士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博士学位。主持汕头大学教改项目 2 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项和汕头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4项。同时,主持包括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 项广东省科技计划、2 项广东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 11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34 篇,其中SCI 1-2 区论文 9 篇,平均影响因子3.938。
.
四、培养理念

根据《汕头大学自主办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纲要(2009年-2017 年)》,汕头大学改革总体目标是:将汕头大学建设成以卓越本科教育和优质管理见长、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将以“先进本科教育” 为切入点,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创新国际化、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机制,探索可持续适应的、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创新性人才培养可行之道。 

学校教学改革专项经费支持以实施“ 先进本科教育” 为核心,以项目申报与运行的形式,通过规划、实施、总结、提高与交流推广,充实“先进本科教育” 的具体内涵,形成具有汕头大学特色、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本科教育” 体系,并取得相应的标志性成果。

在学校“ 先进本科教育” 的相关理念和政策支持下,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确立“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可适应性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创新为目标、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 ,培养具有宽厚理科基础、优秀专业技能、一定科研能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

通过项目调研,借鉴国外著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计划及课程资料,确定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通过对现有的实验课程体系实施系列改造,打破国内长期实行的理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通过分层次的大综合实验替代原有课程分类明确的小实验项目,积极引入科技立项、创新实验、本科生研究计划等实践教学项目,将实验教学课与生命科学课题研究相结合,把汕头大学的生物学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促进实验教学的强有力因素,创建了从“基础生物实验”到“综合实验”再到“创新实验”的创新生物实验教学体系,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五、实验教学中心的结构层次

“中心”共承担12个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包括3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7个硕士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环境科学、应用化学,2个博士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每年参与实验学生人数近 800 人,实验课程数 17 门,实验项目数 105 项,年均实验人时数超过 6 万小时。

除了基础教学之外,“中心”还是科研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据统计,2009-2012学年度,“中心”面向生物技术、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各专业以及研究生累计开设“科技立项”、“创新实验”、“本科生研究计划”、“课外生化技能综合实验”等近 200 项,参与的学生人数达 402 人。他们在这一实验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为他们的高年级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管理与服务

“中心”所用实验教材优秀、教学手段丰富,在实验教材的选用上,主要标准是公认的国内外优秀生物学实验教材,在实验自编教材建设上也卓有成效,目前7本自编教材中已有3本即将出版,又组织教师编写新实验教学体系下的系列化立体教材。同时,大胆采用包括讨论式互动教学、开放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示范设计教学、现场演示教学以及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在内的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施因材施教。

“中心”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进行ISO 9001 质量管理和 ISO 14000 环境管理认证,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网络化。“中心”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实现网络化实验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中心” 拥有精通仪器的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服务素质。“中心”不仅为我校教学和科研服务,还为社会提供有关技术咨询和培训,及其它分析测试服务。
 
七、教学成果

近五年来,本科生、研究生通过课外科技立项等活动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本科生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论文 15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6 篇,获得专利 1 项。研究生参与发表论文144 篇,其中SCI 论文 53 篇。同时,获得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广东省大学生生化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在内的省级以上奖项 9项,涌现出像“海上学府” 交流生麦俊,“汕大奖章” 提名奖获得者李孔潘,南粤优秀研究生周静、张亮,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李晓涛、刘合露等一批优秀拔尖学生。
 
八、展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心提出的“强化基础,注重综合,突出创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的实验教学改革方针,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争取在 3-4 年内把中心建成“改革领先,管理一流,环境优美,设备先进,队伍优化,成果突出” 的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成面向本校开放式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实验平台,使大型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充分达到“开放使用、资源共享” 的目的。